李允铢先生在他的《华夏意匠》一书中做出了相关解答
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不过是建于公元782年唐代的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(下图所示)及857年的佛光寺东大殿; 中国15世纪以前的建筑物已经是屈指可数了,而欧洲尤其是罗马人人都十分容易四处可见。

为何所谓”西方建筑“和”东方建筑“在用料上有分石材和木材的不同,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起因是自然环境和地理因素。建筑学家刘志平就在他所著的《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》一书中说过”我国最早发祥的地区——中原等黄土地区,多石材而少佳石,所以石建筑甚少。“而一个英国著名学者Joseph Needham认为中国并不是缺少建造的石头,只是石头用于建造陵墓结构、华表和纪念碑等,并用来修筑建筑的行人道,院子和小径。
杜牧《阿房宫赋》中就有“蜀山兀,阿房出”,阿房宫在陕西咸阳,而木材大都由四川千里迢迢运去的,这说明古代重大建筑工程不一定坚持就地取材。并且中国多高山大川,石头是绝不缺少的,中国人既有石料来源,也有石造技术基础,但却并不用在为人所用的房屋上,而仅用在死者的坟墓、陵寝,或军事设施及一些礼仪性、装饰性的构筑物上。
之所以中国古代会大都选择木构建筑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以作参考:
1.人的观念所决定
明代有一名造园学家,姓计名成,字无否。他写了一篇关于造园的著作,叫做《园冶》。他的观点是人和物的寿命是不相称的,物可传至千年,人生却不过百岁。我们所创造的环境应该和预计自己可使用的年限相适应便足够了。何苦希翼子孙后代在自己创立的环境下生活呢,何况他们也不一定满意我们的安排(见《园冶》卷一第五节)。在城市的新陈代谢的过程中,这是一种很现实的态度。这也难怪中国会出现如此之多木构的“临时建筑”。
2.中国古建筑发展缓慢
有些人曾经对于中国古代建筑武断的说,长期以来,毫无变化,千篇一律,毫无进步可言。中国建筑“统一和连续的发展”其实也是出于“毫无变化”的概念。对于中国的文化艺术,直至今日外国人也极多抱有此观点,例如在《世界艺术宝库》一书中,有关中国部分也有类似的话“中国艺术显示出一种风格的发展历史经过几个世纪仍然保持不断,一经确立,很少主题会无故消失,几个世纪以后还会重复一定的意匠和风格”。这就是为什么到清代中国还会出现大量木构建筑。中国古代显然未完全将建筑看作是一门艺术。
3.当时社会经济环境因素决定
即所谓“又好又快发展”。当时政策是在“满足最大限度的要求”和“尽量节省人力、物力”的矛盾下制定出来的,在当时每当有奢侈风气盛行时就会有”仁俭自知“的皇帝的反浪费政策所禁止。这种矛盾就迫使在技术上来想办法加以解决。木结构形式的建筑在节约材料、劳动力和施工方面,比起石头建筑就优越多了。中国的建筑的思想就是在矛盾下产生和发展的,是在种种清规戒律下表现出其顽强和适应性和生命力的。中国之所以放弃发展永久性、纪念性的砖石结构建筑,专筑发展混合结构的木构建筑,相信就是解决此矛盾的办法。
4.宗教信仰和神权观念问题
中国历史不存在神权驾驭一切的时期。一本西方建筑史其实就是一本神庙和教堂建筑史。即涉及到一个民族对建筑的基本观念要求,一个以”人“为中心,一个以”神“为中心。也就是所谓”人本“、”神本“、”物本“的文化概念。”神“和”物“都是永恒的,”人“却是暂时的,在不同的价值观念下自然会产生不同的选择态度和方法,在整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,中国坚持木结构原则与此有很大关系。
以上就是我的回答 大都摘自李允铢先生的《华夏意匠》一书中对此问题的解答及后参考的王贵祥教授《
中国古代建筑为何以木结构为主?》一文
作者:evil xie
链接: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22301975/answer/40512933
来源:知乎
著作权归作者所有,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。
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为何中国多用木建筑 建筑史学界上一般有这样几种看法
第一种是刘致平先生的“自然环境说”
在刘致平先生所著《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与结构》一书中提到,大意是是中国的古代土壤肥沃草木旺盛,木料的取材方便。
第二种是徐敬直先生的“经济合理说”
在徐敬直先生所著的《中国建筑史》一书中提到,大意是木头经济便宜,易于加工,要求的生产力水平也不高,故容易推广。
第三种是李允鉌先生的“价值观念说”
在李允鉌先生所著的《华夏意匠》中提到,他认为中国人大量使用木结构与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有关,树木的生长与中国人崇尚生生不息的发展是相近的,而石砖之类的材料比较生硬,冰冷,不符合中国人的价值观念。
第四种是梁思成先生的“垫灰恶劣说”
在梁思成先生所著《中国建筑史》中提到,即砖石这类材料砌筑所需的垫灰比较恶劣,粘结性不行,强度也不行(不过实际上砖石建筑在汉代已经水平很高了,但主要用于墓穴等建筑)
上述的各种思想都是对的,木构架的建筑有 1 取材方便 2适应性强 3 抗震性能好 4施工速度快 5便于修缮搬迁 这些优点,自然容易得到广泛的采用。东大的陈微老师也曾经提出一个观点,她认为中国古人其实一直以一种先进的理念追求发展,并不是甘落人后的,相比较其它的结构材料,木构的文明程度,先进程度,结构难度都是领先的。即采用木构是一种关于先进的选择的思维和结果。